“思想强国”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两个相结合”的理论进路

发布者:李芳发布时间:2022-03-27浏览次数:10

324日下午,必威·BETWAY“思想强国”(名家讲坛系列思政选修课)第二讲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行,必威betway官网入口特聘教授、必威betway官网入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允熠教授应邀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两个相结合”的理论进路》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主持,我们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来自全国高校的师生旁听者甚众。

思想探讨环节

报告主要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

其一,如何明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演进历程?

张允熠教授认为,“两个相结合”源于“一个结合”的提法,他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段,指出中国人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有二。第一,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没有文化心理方面的障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的学说,在中国人看来,同自己的民族哲学没有本质差别,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使得中国人义无反顾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第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他的外来主义都不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不能。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原典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种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两者的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种“相结合”在实践中产生了新型的、当代的中国主流思想文化和中国哲学,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固有文化,又与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相切割;它既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固有文化的现代转型,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新形态。正是这种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变革的推进力。

接着,张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演化进行了系统阐发。19384月,艾思奇提出了“哲学研究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同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首次明确表述“第一次结合”,此后,这一原则被不断运用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并内化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语境的梳理,张教授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阐发的初始阶段,其意蕴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颗粒。由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是要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致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一直没有明确阐发出来。

其二,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探索?

张允熠教授表示,“第一个结合”包含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时代课题,党的领导人和学界对此也有许多回应。

在报告中,张教授指出,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江泽民曾明确表示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在学界,方克立、张岱年和张允熠本人等学者都论述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的讨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核的另一维度。

早在19936月,张允熠教授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一书中,他对“两个相结合”做出了具体论证:“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经过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经过与中国文化的会通,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结合”是在实际、实用、实践层面的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在理论、思想、精神层面的结合”,第一种结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革命行动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第二种结合是从思想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之后,张教授在本书修订版中进一步论证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有两层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个结合表现在实际、实践、实用、实效层面上,第二个结合表现在精神、思想、理念、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和结合中形成了中国社会新型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019年,他在新撰的书中写道:“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时,它就能化作强大无比的精神力量,继而转化为强大无比的物质力量。”

其三,如何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蕴?

张允熠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相结合”的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尤其“第二个相结合”,是“第一个相结合”的突破与飞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

第一个相结合”是20世纪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阐释,它为解决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总体性理论方针,是党的第一个百年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第一个相结合”又可以分为两个历史进程,在第一历史进程中转化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和策略,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第二个进程是在建国后,它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个相结合”是在21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外复杂条件下,面对新的时代特点阐发出的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上的又一突破,是新时代的新理论、新叙事的第二个百年的逻辑起点。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实践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进入又一创新阶段,目标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个相结合”与“第一个相结合”提出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课题虽然不同,但两者不是割裂的,而具有一体化和一脉相承的特点,彼此联结,相互支撑。“第一个相结合”含有“第二个相结合”的思想颗粒,“第二个相结合”是对“第一个相结合”的理论延伸、拓展和突破,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两个相结合”衔接处有部分重复,总体上看,“第二个相结合”标志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第二个相结合”对“第一个相结合”在理论框架上有突破,在理论内涵上有飞跃,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是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命题和新的逻辑起点。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论述中具有深厚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一再阐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叙事逻辑中深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要素,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有执政党执政为民的丰富智慧和思想资源。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件,在当前国际上“价值观”的尖锐交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意识形态上的固本之举,是构筑民族灵魂的重大工程。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石。文化自信建立在五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心理底盘和精神支柱之上。

第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在国内将加强各民族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揭橥;在国际上一方面承担国际责任义务,另一方面促成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第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故事……无不赋注着“中国特色”这一文化基因。

交流互动环节

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通”、“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心学的结合”等问题,张允熠教授做了详细回答。

问题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契合”呢?还是“补充”呢?另外,两者相结合的形成的理论结果,是“单元”还是“双元”?

答:所谓“契合”,指的是本来面貌,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在客观上具有一些共同之处,我们称为“契合”点。“补充”是两者相遇、初识之后互动互鉴的结果。“补充”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互补”。“契合”是同质亲和,“互补”是异质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要经历从融通到化合的过程,这种“结合”不应仅仅指“契合”,而是在实践中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创造的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至于两者相结合的生成思想体系,究竟是“单元”还是“双元”?我认为应是“多元”,是“多元一体”。所谓“双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思想体系。融合之后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有其独立的思想体系和逻辑进程。就中国新文化来说,“多元”意味着并不只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家,其他一些文化流派仍然存在并且在发展。多元文化共同构成新时代的中国新文化总体,但在“总体”即“多元一体”中,又是一个“一与多”的结构形态。“多”无疑指的多元,“一”指的是指导思想、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所谓“灵魂”,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问题2:自从上个世纪以来,二者之间都在讲求结合、讨论契合,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文化路径,但反观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方面路径能够落实体现出来呢?换句话说,在新时代又体现为哪些具体路径或者说哪几大具体的方面呢?

答:这个问题包含的内容太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第二个百年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解决新的时代课题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新叙事、新进路。它在实践中肯定会体现在具体路径上,譬如体现在五大建设上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拿“文化建设”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必须要体现中国特色,同时要走向世界,展现“民族性的也就是世界性的”。在总路径上一方面要避免全盘西化、全盘洋化的弊端,另一方面要使中华文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再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与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都应当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这仅是用例举来说明,在实践中“具体路经”当然会有许许多多。

问题3: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提出“共产党人心学”。是否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心学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点?

答: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人的心学”,目的在于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跟王阳明“心学”的本质应该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归结为只跟“传统心学”相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有“心学”,也不仅仅只有儒家,还有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等等。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着一种总体性,不能等同于跟一人、一事、一个学派的简单机械的结合,也不是一点一滴的量的堆积。

总结环节

讲座尾声,院长张志丹教授向张允熠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张志丹教授勉励师生们要学习张允熠教授潜心钻研的求索精神,希望大家能够将研究各领域融会贯通的“正大”学问作为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他认为,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亦不从传统文化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那么“21世纪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创新和发展”等都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他还指出,本次讲座融思想性、政治性、思辨性和前沿性于一体,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问题的热烈讨论,是一场饕餮的思想盛宴,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讲思政课的课堂自信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人自信。

学思感悟

张允熠教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演进过程和具体内容,向我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两个相结合”对于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张老师以生动的内容讲解和详实的材料支撑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

——2021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洪帆

听完张允熠教授的讲座,备受启迪,感受深刻。做学问不可带有偏见,相互尊重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令人尊敬的学者,张允熠教授就是令人尊敬的学者,而我作为一名未来从事教学岗位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必须要加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锤炼自身理论功底,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精、悟透、用好、教好,做好思政课教师。

——2021级学科教学(思政)高玉贞

听完张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更加深切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两个相结合”的深刻内涵,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实行、实用、实效即实际应用层面上的结合,又注重在精神、价值、理念、理论即思想文化层面上的结合,“两个相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只有激活、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也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02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张海文

(马宣供稿)